筑牢生態屏障顯成效 我市多措并舉推進水污染防治
近年來,我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以“六個堅持”為引領,通過“水環境、水生態、水資源、水安全”四維治理體系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。最新監測數據顯示,全市重點水域水質顯著提升,城鄉飲水安全防線全面筑牢,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綠色動能。
在水環境綜合治理中,我市聚焦四湖總干渠、東荊河等重點水域,創新構建四維治理體系,建立動態水質監測預警機制。2025年首季度監測結果顯示,漢江潛江段、東荊河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標準,田關河、西荊河等主要河道基本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標準,區域水生態安全屏障持續夯實。
針對飲用水安全保障,我市強化水源地規范化管理,加強漢江澤口、紅旗等兩個縣級飲用水水源地常態化巡查,推進“千噸萬人”集中式水源保護區污染源整治。通過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,實現兩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%達標,惠及百萬群眾飲水安全。同步推進的地下水型水源替代工程,有效優化了城鄉供水格局。
“我們累計完成113個長江排污口溯源整治,剩余兩個正加速推進。針對通順河、總干渠等重點水域創新實施‘一口一策’分類整治方案,目前66個重點排污口已完成治理。隨著洪湖流域總干渠支渠排污口排查啟動,將為后續綜合治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。”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在強力推進排污口治理的同時,我市統籌推進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活污水處理,借力東工水利、高標準農田等項目,完成174個行政村污水治理、25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,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率提升至43.96%。通過建立長效管護機制,確保已建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,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。
值得關注的是,隨著《2025年洪湖流域綜合治理任務清單》印發,22項年度重點任務均按時序推進。四湖總干渠新河村斷面水質已穩定達到Ⅲ類標準,標志著流域生態修復進入新階段。通過強化部門協同與專家指導機制,形成了科學治水的示范效應。
與此同時,我市深化與荊州、荊門等周邊地區合作,創新建立跨區域水質監測、污染聯防聯控及生態補償機制。通過科學調度涵閘泵站、強化沿線管控、實施月度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等措施,構建起上下游共治共享新格局,確保流域水質“只能更好、不能變差”。
“我市‘系統治理+科學施策’的水污染防治模式,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貢獻了地方經驗。”該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,將繼續以高標準、嚴要求推進水環境治理,助力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。
在水環境綜合治理中,我市聚焦四湖總干渠、東荊河等重點水域,創新構建四維治理體系,建立動態水質監測預警機制。2025年首季度監測結果顯示,漢江潛江段、東荊河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標準,田關河、西荊河等主要河道基本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標準,區域水生態安全屏障持續夯實。
針對飲用水安全保障,我市強化水源地規范化管理,加強漢江澤口、紅旗等兩個縣級飲用水水源地常態化巡查,推進“千噸萬人”集中式水源保護區污染源整治。通過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,實現兩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%達標,惠及百萬群眾飲水安全。同步推進的地下水型水源替代工程,有效優化了城鄉供水格局。
“我們累計完成113個長江排污口溯源整治,剩余兩個正加速推進。針對通順河、總干渠等重點水域創新實施‘一口一策’分類整治方案,目前66個重點排污口已完成治理。隨著洪湖流域總干渠支渠排污口排查啟動,將為后續綜合治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。”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在強力推進排污口治理的同時,我市統籌推進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活污水處理,借力東工水利、高標準農田等項目,完成174個行政村污水治理、25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,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率提升至43.96%。通過建立長效管護機制,確保已建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,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。
值得關注的是,隨著《2025年洪湖流域綜合治理任務清單》印發,22項年度重點任務均按時序推進。四湖總干渠新河村斷面水質已穩定達到Ⅲ類標準,標志著流域生態修復進入新階段。通過強化部門協同與專家指導機制,形成了科學治水的示范效應。
與此同時,我市深化與荊州、荊門等周邊地區合作,創新建立跨區域水質監測、污染聯防聯控及生態補償機制。通過科學調度涵閘泵站、強化沿線管控、實施月度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等措施,構建起上下游共治共享新格局,確保流域水質“只能更好、不能變差”。
“我市‘系統治理+科學施策’的水污染防治模式,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貢獻了地方經驗。”該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,將繼續以高標準、嚴要求推進水環境治理,助力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。
2025-04-24 關注: 來源:潛江資訊網